1、網絡安全問題的產生
可以從不同角度對網絡安全作出不同的解釋。一般意義上,網絡安全是指信息安全和控制安全兩部分。國際標準化組織把信息安全定義為“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控制安全則指身份認證、不可否認性、授權和訪問控制。
互聯網與生俱有的開放性、交互性和分散性特征使人類所憧憬的信息共享、開放、靈活和快速等需求得到滿足。網絡環境為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信息服務創造了理想空間,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提供了巨大推動力。然而,正是由于互聯網的上述特性,產生了許多安全問題:
a)信息泄漏、信息污染、信息不易受控。例如,資源未授權侵用、未授權信息流出現、系統拒絕信息流和系統否認等,這些都是信息安全的技術難點。
b)在網絡環境中,一些組織或個人出于某種特殊目的,進行信息泄密、信息破壞、信息侵權和意識形態的信息滲透,甚至通過網絡進行政治顛覆等活動,使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各類主體的合法權益受到威脅。
c)網絡運用的趨勢是全社會廣泛參與,隨之而來的是控制權分散的管理問題。由于人們利益、目標、價值的分歧,使信息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出現脫節和真空,從而使信息安全問題變得廣泛而復雜。
d)隨著社會重要基礎設施的高度信息化,社會的“命脈”和核心控制系統有可能面臨更大的威脅。
2、網絡安全成為信息時代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簽發《保護信息系統國家計劃》的總統咨文中陳述道:“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里,信息革命以及電腦進入了社會的每一領域,這一現象改變了國家的經濟運行和安全運作乃至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然而,這種美好的新的代也帶有它自身的風險。所有電腦驅動的系統都很容易受到侵犯和破壞。對重要的經濟部門或政府機構的計算機進行任何有計劃的攻擊都可能產生災難性的后果,這種危險是客觀存在的。過去敵對力量和恐怖主義分子毫無例外地使用炸彈和子彈,現在他們可以把手提電腦變成有效武器,造成非常巨大的危害。如果人們想要繼續享受信息時代的種種好處,繼續使國家安全和經濟繁榮得到保障,就必須保護計算機控制系統,使它們免受攻擊?!?
在各領域的計算機犯罪和網絡侵權方面,無論是數量、手段,還是性質、規模,已經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美國每年由于網絡安全問題而遭受的經濟損失超過170億美元,德國、英國也均在數十億美元以上,法國為100億法郎,日本、新加坡問題也很嚴重。在國際刑法界列舉的現代社會新型犯罪排行榜上,計算機犯罪已名列榜首。2003年,CSI/FBI調查所接觸的524個組織中,有56%遇到電腦安全事件,其中38%遇到1~5起、16%以上遇到11起以上。因與互聯網連接而成為頻繁攻擊點的組織連續3年不斷增加;遭受拒絕服務攻擊(DoS)則從2000年的27%上升到2003年的42%。調查顯示,521個接受調查的組織中96%有網站,其中30%提供電子商務服務,這些網站在2003年1年中有20%發現未經許可入侵或誤用網站現象。更令人不安的是,有33%的組織說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網站是否受到損害。據統計,全球平均每20s就發生1次網上入侵事件,黑客一旦找到系統的薄弱環節,所有用戶均會遭殃。
3、我國網絡安全問題日益突出
目前,我國網絡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的主要標志是:
a)計算機系統遭受病毒感染和破壞的情況相當嚴重。據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副主任張健介紹,從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日常監測結果看來,計算機病毒呈現出異常活躍的態勢。據2001年調查,我國約73%的計算機用戶曾感染病毒,2003年上半年升至83%。其中,感染3次以上的用戶高達59%,而且病毒的破壞性較大,被病毒破壞全部數據的占14%,破壞部分數據的占57%。
b)電腦黑客活動已形成重要威脅。網絡信息系統具有致命的脆弱性、易受攻擊性和開放性,從國內情況來看,目前我國95%與互聯網相聯的網絡管理中心都遭受過境內外黑客的攻擊或侵入,其中銀行、金融和證券機構是黑客攻擊的重點。
c)信息基礎設施面臨網絡安全的挑戰。面對信息安全的嚴峻形勢,我國的網絡安全系統在預測、反應、防范和恢復能力方面存在許多薄弱環節。據英國《簡氏戰略報告》和其它網絡組織對各國信息防護能力的評估,我國被列入防護能力最低的國家之一,不僅大大低于美國、俄羅斯和以色列等信息安全強國,而且排在印度、韓國之后。近年來,國內與網絡有關的各類違法行為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據某市信息安全管理部門統計,2003年第1季度內,該市共遭受近37萬次黑客攻擊、2.1萬次以上病毒入侵和57次信息系統癱瘓。該市某公司的鏡像網站在10月份1個月內,就遭到從外部100多個IP地址發起的惡意攻擊。
d)網絡政治顛覆活動頻繁。近年來,國內外反動勢力利用互聯網組黨結社,進行針對我國黨和政府的非法組織和串聯活動,猖獗頻繁,屢禁不止。尤其是一些非法組織有計劃地通過網絡渠道,宣傳異教邪說,妄圖擾亂人心,擾亂社會秩序。例如,據媒體報道,“法輪功”非法組織就是在美國設網站,利用無國界的信息空間進行反政府活動。
4、制約提高我國網絡安全防范能力的因素
當前,制約我國提高網絡安全防御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4.1 缺乏自主的計算機網絡和軟件核心技術
我國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缺乏自主技術支撐。計算機安全存在三大黑洞:CPU芯片、操作系統和數據庫、網關軟件大多依賴進口。信息安全專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許榕生曾一針見血地點出我國信息系統的要害:“我們的網絡發展很快,但安全狀況如何?現在有很多人投很多錢去建網絡,實際上并不清楚它只有一半根基,建的是沒有防范的網。有的網絡顧問公司建了很多網,市場布好,但建的是裸網,沒有保護,就像房產公司蓋了很多樓,門窗都不加鎖就交付給業主去住?!蔽覈嬎銠C網絡所使用的網管設備和軟件基本上是舶來品,這些因素使我國計算機網絡的安全性能大大降低,被認為是易窺視和易打擊的“玻璃網”。由于缺乏自主技術,我國的網絡處于被竊聽、干擾、監視和欺詐等多種信息安全威脅中,網絡安全處于極脆弱的狀態。
| 共2頁: 1 [2] 下一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