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保險在采用新技術的速度上,長期以來一直落后于其他金融服務行業。多年來,因并購產生的手動工作流程、過時的主機系統以及碎片化的系統,均減緩了現代化進程的步伐。許多保險公司仍將核保視為一種“藝術”而非流程,這從歷史上看,甚至延誤了基本的數字化升級。
行業數據凸顯了保險業及其他領域在技術應用上的巨大差距。麻省理工學院信息系統研究中心對企業AI成熟度的全球研究顯示,只有7%的企業在運營中全面嵌入了AI,而大多數企業仍處于試點或中期階段。與此同時,監管議程終于開始跟上步伐。
歐盟《AI法案》于2025年生效,要求保險公司按風險等級對AI系統進行分類,并遵守嚴格的透明度規則。與此同時,企業數據中超過90%為非結構化數據,存儲在文檔、合同和PDF中,沒有先進工具很難進行分析。
這種由遺留系統、合規需求和數據挑戰構成的混合局面,為保險公司創造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他們如何在確保投資回報率和最小化風險的同時,負責任地采用AI?本文借鑒了商業保險巨頭安盛信利公司流程優化、數據與AI部門負責人兼全球首席核保辦公室主管Sidharth Ojha在最近一期《商業AI》(AI in Business)播客中的見解,探討了商業保險公司如何實現運營現代化、授權團隊進行試驗,并為規?;瘧玫於ɑA。
本文從Ojha關于保險業AI應用的觀點中,提煉出了三個關鍵見解:
• 利用低代碼AI賦能業務用戶:為核保人員提供一個合規的沙盒環境,以便他們安全地進行試驗并盡早發現限制因素。
• 將數據轉化為戰略資產:端到端地映射數據,并將非結構化合同轉化為能夠推動增長的結構化見解。
• 為可擴展的AI奠定基礎:標準化角色、流程和數據定義,以防止試點項目停滯不前,并解鎖企業級應用。
嘉賓:Sidharth Ojha,安盛信利公司流程優化、數據與AI部門負責人兼全球首席核保辦公室主管。
專長:商業保險轉型、流程優化和應用AI。
簡介:在安盛信利公司,Ojha領導將AI應用于核保和運營的倡議,平衡合規性、效率和文化變革。他的經驗涵蓋遺留流程現代化、監管對齊以及在全球最大的商業保險公司之一中實現AI的實際應用。
利用低代碼AI賦能業務用戶
Ojha認為,在保險業推動AI應用方面,最明顯的挑戰之一是文化慣性。高管們往往認識到AI的潛力,但卻猶豫讓非技術人員直接參與,Ojha認為這是一個錯失的機會。
他強調了創建“安全通道”的重要性,讓核保人員和業務用戶能夠在受控環境中測試AI工具。通過將低代碼平臺嵌入到現有系統中,保險公司可以在不泄露數據或違反監管規定的情況下進行試驗。
“這就像打保齡球時使用球道兩側的護板,”Ojha解釋道,“你想讓人們投球,但要防止他們把球滾到溝里。”他的方法能夠建立信心,并有助于在項目消耗大量預算或時間之前,盡早發現局限性。
過去,保險技術項目依賴于冗長的交接流程:業務分析師翻譯需求,開發人員構建系統,架構師確保一致性。當解決方案最終投入生產時,關鍵的上下文信息往往已經丟失。低代碼AI工具使核保人員能夠直接與技術互動,繞過翻譯層,并加速獲得可操作的反饋。
Ojha強調,領導者不應急于進行試點或推出最小可行產品。相反,他們應在沙盒階段分配更多時間進行探索和失敗嘗試。
“你在驗證假設上花費的時間越多,你在推廣無效方案上浪費的時間就越少,”他指出。對于“失敗”帶有負面含義的行業來說,將需要容忍失敗重新定義為可控測試,可以幫助保險公司更舒適地采用AI。
這種文化轉變對于采用AI至關重要。通過給予核保人員直接但受保護的訪問權限,企業可以建立內部支持,并使工具與實際業務需求保持一致,而不是孤立地構建并希望后續能夠被采用。
將數據轉化為戰略資產
Ojha堅持認為——就像之前許多播客嘉賓所強調的那樣——沒有干凈、可用的數據,技術本身無法帶來投資回報率。他指出,保險公司面臨著尤為嚴峻的挑戰,因為他們的大多數關鍵信息都鎖在非結構化格式中,如保單文件、批單、報價和價值表。
Ojha指出,五年前,保險公司連讀取PDF中的表格這樣基本的事情都難以做到。生成式AI已經解決了許多這樣的障礙,但非結構化數據仍然多樣且不一致,使得將其轉化為結構化格式變得困難:
“保險公司所依賴的大多數數據甚至都不在他們的系統中,而是被困在PDF、Word文檔和掃描的合同中。真正的挑戰不在于讀取這些數據,而在于標準化它們。每份保單都是獨一無二的,常常像法律手稿一樣撰寫。除非我們能夠始終如一地將這些非結構化數據轉化為結構化信息,否則從風險分析到定價的每一個下游AI應用案例,都將在黑暗中運行。”——安盛信利公司流程優化、數據與AI部門負責人Sidharth Ojha
其帶來的回報是巨大的。有了結構化數據,保險公司可以在幾秒鐘內回答投資組合問題,例如:“哪些保單排除了傳染病?”或“我們在某個地區的暴露程度如何?”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企業無法迅速回應此類查詢。如今,AI工具提供了避免這一盲點的機會。
Ojha還描述了這些系統在摘要能力方面的新可能性。除了壓縮文檔外,他還指出AI可以將客戶提交的內容與內部風險偏好和合規規則進行比較。
對于處理大量核保業務的團隊來說,這些能力意味著每天可以處理更多的提交內容,更快地拒絕不合適的風險,并專注于有利可圖的機會。“這不僅僅是效率問題,”Ojha強調道,“這是真正的增長潛力。”
對于領導者來說,任務很明確:將數據視為首要資產。盤點保單措辭,針對高頻痛點,并構建將結構化輸出推回核心平臺的系統。如果做得好,這些步驟將把AI從一種節省成本的工具轉變為一種推動收入的工具。
為可擴展的AI奠定基礎
雖然保險業對試點項目并不陌生,但規?;瘧萌匀缓币姟jha估計,“80-90%”的AI項目在概念驗證和部署之間停滯不前。原因更多在于企業準備不足,而非技術問題。
他概述了保險業在擴展AI運營時常常遇到的數據基礎設施瓶頸:
• 數據字段責任不明確,導致輸入不一致。
• 流程碎片化,同一產品的不同團隊記錄的細節水平不同。
• 與新AI模型集成的遺留系統成本高昂。
• 業務部門之間關鍵指標的定義不一致。
如果不解決這些基礎問題,即使有前景的試點項目也無法擴大規模。Ojha建議領導者問自己:如果這個解決方案明天在三個國家上線,首先會出現什么問題?提前解決該框架中的差距可以防止后續出現昂貴的意外情況。
監管也起到了作用,Ojha認為歐盟《AI法案》是一個轉折點,提供了董事會和監管機構都可以信任的分類。
“如果你符合歐盟的規定,那么你在全球范圍內基本上也是合規的,”他指出,并堅持認為這種保證可以緩解高管的擔憂并加速項目批準。
最終,成功來自于耐心。保險公司常常急于從想法跳到最小可行產品,但Ojha強調了深入探索和測試的價值。那些在角色清晰度、流程對齊和數據質量上投入的公司,將發現更容易將AI從試驗階段推進到企業級應用。


